谁这么厉害 不懂外语能够成为翻译家么?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0 | 2021-1-10 07: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本来应该是一个知识人不会想到的事情,偏偏解放日报等不少报刊接连报道这个晚清民国译述学坛出了这个一个奇才。
  林纾1899年在福州出版了《茶花女》,到1919年前《新青年》讽刺他译述“错缪百出”之际
  我们发现莎士比亚、汤姆叔叔的小屋、伊索寓言、唐吉诃德等一批世界名著最早的翻译家
  居然是林纾这个不懂外语的老夫子!
  这不是奇迹甚至笑谈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7: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
  不谙烹饪的美食家与不识乐谱的作曲家大有人在,可是不懂外语的翻译家,就叫人百思难得其解了。然而在清末民初,就有这样一位古文很棒却不认得ABCD的教书匠,阴差阳错翻译了一本法国文豪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其时译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居然广受追捧,红到发紫。康有为曾经“点赞”过近代中国两位最出色的翻译家,一位是严复,另一位即是不识外文、译著甚丰的林纾(字琴南)。
  称林纾为“神童”,一点也不为过。1852年,他出生在福建闽县一个单亲家庭,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小小年纪就熟读唐诗宋词及《史记》《汉书》,手不释卷,博学强记,能文,会诗,擅画。光绪年间,身为举人的林纾七次参加国家级会试,考进士不中,为稻粱谋,经人引荐先后在北京五城中学、北京大学任教。自此,他绝意于仕途,心无旁骛做一名“文学中年”。
  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纾还没来得及“油腻”,却接连遭遇人生变故,母亲离世,妻子病亡,令他黯然神伤。几位留法归来的同道好友为了帮他尽快摆脱消沉情绪,打算拉他一起翻译法国小说。拗不过“海龟”的盛情力邀,林纾半开玩笑地说:“须请我游石鼓山河。”一场旅游,说走就走,在石鼓山游船时,朋友口译了几段《茶花女》,林纾听了精神为之一振,随即以文言文记述下来……就这样,中国人翻译的第一部西洋小说新鲜出炉,为国人见所未见,迅速风靡晚清阅读界。受到激励,林纾译笔不辍,一发而不可收,应商务印书馆之邀,与人合作专译欧美小说,林林总总竟有200余种之多,绝大部分为外国名家经典文学作品。

  


  他翻译的英国作家柯南道尔笔下的著名侦探,译名为啥叫福尔摩斯,而不是“胡尔摩斯”?戏说归戏说,林纾奋笔疾书,全凭口译者转述,难免误听曲解,存在诸多硬伤和错漏之处,譬如将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原著翻译,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更何况词不达“译”与原著大相径庭的地方比比皆是,受人诟病。https://www.xuexi.cn/1dd38e652f9f4d7ea0bc5e1fcb05e76b/e43e220633a65f9b6d8b53712cba9caa.html

  「Holmes」为什么会音译成「福尔摩斯」? - 知乎
  “福尔摩斯”应该不成其“诟病”的例子,反而是台湾《民国趣典》上的佳话。真正误解林译的“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已经有去年翻译过来的《林纾冤案事件簿》加以洗雪。
  因为作者在银行业就职,这些外文专业上的隔膜也就不必追究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7: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品史
  不懂外文的翻译家

  □泉州 黄书巍

  他是清朝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物之一,是他最早把外国文学介绍到中国来的。他的同乡严复翻译了《天演论》,让这个闭目塞听的王朝开始在思想上逐步与世界接上了轨。如果说,严复是从哲学上开启了民智,那么他则是从文学上为这片死气沉沉的土地播撒下了异域风情,为人们打开了一扇门,开拓了文化的新视野。
  其实他是地地道道的封建学子。既没有留过洋,也没有在洋务学堂里念过书,他接受的是封建教育,学的是孔孟之道,程朱理学,四书五经。要说为何他敢为天下先,而且如拨云见日般,让人们看到外面的世界,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而这个奇迹来源于一次奇遇。当年他屡试不中,已经是举人的他,却早已青春不再。科举的屡战屡败消磨了他的时光,他的书生意气也变得心灰意冷了。意志有些消沉的他,在友人的再三邀请下,他终于答应去翻译外国小说。要知道,这在当时可以说是破天荒的事情。那些长期在国外耳濡目染的人尚且无能为力,何况他这个对外文一无所知的人呢。
  可是,没看过原著的他,偏偏就能有一番别样的作为。在朋友边念边解说之下,他将自己满腹经纶和满腔的热情都全神贯注地倾注到了翻译工作当中。他翻译的小说,几乎文不加点,如神来之笔,妙笔生花间将人情百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写得比原著还原著,堪称经典。他的这种翻译叫做“意译”,不是依葫芦画瓢。
  就这样,一部部译作横空出世。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们争相传阅,都想大快朵颐一番。他的翻译当时多少翻译家都难以望其项背,自愧弗如。连国学大师梁启超对他都赞不绝口。
  他的作品中,比较出名的有《茶花女》,那是他的得意之作。他将自己的同情都写到书里了,行文间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多少人为之动容。
  于是,他也很快声名鹊起。原本穷困潦倒的他,一下子生活殷实起来了。可他却并不是守财奴,他把钱用来资助贫困学子出国留学。很多学子学成归国,可此时的他却落魄了。
  原来,他的翻译工作是用古文写的。他本人有着极好的古文功底,可是用古文书写的文章能够通俗阅读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平常人只能望而却步了。当时以胡适等为代表的文人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提倡以白话文写作。一时间白话文如火如荼,在华夏大地蔓延开来,点燃了热血青年的热情,也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可他却故步自封,此时站到了新文化的对立面去了。他固守自己作为旧式文人的文化阵营,使得他开始变得孤立无援,文章也不那么受欢迎,收入也大不如前了。
  他就是林纾,福州人,翻译界的奇人。如今,漫步于三坊七巷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他的身影,看到他当年的风采,倾听他曾经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声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7: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严复说了,“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喜欢看《巴黎茶花女遗事》的并不是好人家的子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7: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严复在英国学的是海军,皇家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的,居然没有在海上正儿八经地驾驶舰船,盗火般地引进西方思想,毛湘潭看过几本?革命家喜欢的天演论斗争一说来自严复的翻译之作?
  

  严复痴迷吸食鸦片。这样跟林则徐对着干的北大校长,他的颓废消极,可想而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7: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外文的翻译大家林纾和《巴黎茶花女遗事》
  近代著名文学家,中国翻译文学界的先驱林纾,一生翻译了一百八十多部外国文学作品,其中世界名著就有四十多部。为开创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的先河,引进新思想,改变社会风气,活跃文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谁曾想到,这样一个翻译大家,居然没出过国门一步,而且连一句外语都不懂。那他是如何走上翻译文学这条路,又如何翻译出那么多的文学作品的?这可以从他翻译第一部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的始末中窥见一斑。

  封面
版权页
  虽然林纾的译作未必完全忠实法文本原著,但他那生动传神、极富形象化的语言,使小说《茶花女》的第一部中译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由于这部小说内容新鲜,译笔凄婉而有情致,一时不胫而走,风靡国内。严复曾称赞此书:“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巴黎茶花女遗事》很快有了多种版本,我们现在看到的1901年秋“玉清瑶怨馆校刊”,由长沙王运长书局发行的木刻版本,是较早的版本。这部译著问世后,对中国文学界有很大的冲击,传统的才子佳人的言情小说很快被淘汰,小说家们在《巴黎茶花女遗事》的影响下,写出了许多有新意义、新结构的爱情小说。林纾自己也是在这次成功的合作后激起了译书的热情,从此走上了独特的翻译文学之路。
  (唐文一 收录于《消逝的风景——新文学版本录》一书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东南早报2013年12月12日
  http://szb.qzwb.com/dnzb/html/2013-12/12/content_60605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7: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外文的奇葩翻译家 靠”茶花女“抱得美人归?【没有比这更荒唐的】!
  时间:2016/9/29 来源:爱历史
  http://www.oktranslation.com/news/twininfo46128.html
  不会外文的翻译家
  很多朋友看到这会有疑问,林纾不懂外文如何翻译。其实是这样的,林纾的友人是精通法文的,他先通过看原著来给林纾口述也就是直译小说的基本意思,估计是那种大白话,而林纾相当于加工在创造,把大白话加工成“文邹邹””华丽的中文韵味的小说体,而且他们通过这种方式翻译的的一本书叫做《巴黎茶花女遗事》,就这样一本不经意的翻译作品在中国一炮而红,成为中国最最红的畅销书。虽然这本书是法国小说,按说世界观人生观都不一样,可就是在中国红了。红到什么程度,有书迷竟然嫁给林纾,而且还不是一般人,是当时著名的名妓,一时传为佳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7: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感林纾"破天荒"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从学习中崛起

  刘醒龙
  一个无法让他人分享自己文化的国家,成不了强盛的国家。一个不能容纳外来文化的国家,也成不了强盛的国家。
  可以这样说,如果仅以虚心好学为伟大民族的标准,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得过近百年来的中国。譬如,为了实现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国曾经向俄国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又譬如,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幸福的小康社会,中国又开动全部国家机器,向美英德法等国家学习市场经济——在世界陷入金融海啸的今天,作为市场经济导师的美国,却要反过来请求中国的拔刀相助。
  在中国有一个十分独特的赞美词:学贯中西。学好中国文化不容易,学好西方文化也不容易,同时学好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还能将二者融会贯通,更是难上加难。尽管在现实生活中,能配得上这个词的人少之又少,但是它还是毫无疑义地成为我们衡量一个人是否广学博识的重要标准——它于无形中鞭策每个国人尽力将求知的视阈延伸至外国文化的各个领域。
  以文学为例,中国有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百代风雅颂,千年赋比兴,但是中国现代文学从未在传统的博大精深中自给自足。莎士比亚的戏剧,托尔斯泰的小说,波特莱尔的诗歌——中国人对外来文学作品的由衷欣赏,中国作家对他国作家作品的跟踪研究,中国出版界对世界文学精华全面及时的翻译出版,在世界范围内来说,无一不是罕见的。在中国,几乎每一家书店,都能见到外国文学作品的译本;几乎每一个家庭的书柜,都藏有外国作家的著作;每一个读书人,都有少则几种,多则几十种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史。一个有趣的比照是,一些中国人的私人藏书虽然说不上丰富,但其所拥有某个外国的作家作品的中文译本,可能都会数倍于这个国家翻译出版的中国作家的作品种类总和。
  【没有下面说的“后来之中国”还要继续“振奋”、努力“学习”的问题了。中国接受吸收外国如此虔诚,学习强国今天如此崛起,全球瞩目的原因所在!】
  【该是特朗普、老外们到中国传授外语之前接受孔子学院的中文考试的时候啦!】
  一百年前,一位叫林纾的中国作家,在连一个英文字母都不懂的情形下,翻译了《巴黎茶花女遗事》,并在一夜之间风靡全中国。这种奇迹的发生,冥冥之中似乎已经预示了一百年后的全新景象。所谓一叶知秋,当今的中国,展示给世界的各种伟大变化,其根由或许有一万种,但单从文学角度来研判,为这种变化奠基的无疑是林纾。那番令人难以置信的破天荒的翻译,那种举国对外求知若渴的热情,其实已经昭示了中华大地上文明的积聚与勃兴。这样学习、耕耘了一百年,后来之中国,如果还不振奋、崛起,只怕是道理上也说不过去了。
  2010年07月20日08:48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7: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他(那个懂外语的朋友很厉害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7: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弹八扯的,有啥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