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节的来历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08-4-30 21: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说得应当是国际大学生节1939年11月17日,德国法西斯匪徒,侵入捷克斯洛伐克屠杀了布拉格大学9 名学生和2 名教授,同时其他名校的男女学生也遭到了机枪的扫射、殴打和监禁。为了在大学生中倡导追求和平、民主、自由和进步,为了控诉暴徒血腥的罪恶行径,纪念反法西斯的大学生运动,1946年世界各国学生代表,将每年11月17日定为国际大学生节(又称国际学生日、世界学生日)。在这秋末冬初的日子里,第61个国际大学生节即将翩然而至,但国内对这个“舶来节” 可能还不太熟悉。其实我们也有本土的“大学生节”-- “五四青年节”,而且它和国际节日主旨是一脉相承,同是倡导“和平、民主、自由和进步”。五四运动于1919年5月4日从北京发起,迅即扩展到全国各地。当年,中国在巴黎和会所遭遇的列强的蛮横无理,和捷克斯洛伐克所遭受的欺凌,何等相似!所以,笔者以为无论当时的国际环境,还是各自的意义,“五四”的地位之于中国绝不亚于国际的大学生节。先贤的呐喊,民主的微笑。这是“五四”一代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背影。广大青年从民族危亡的现实出发,自觉地作出呐喊与抗争,以自由与理想为目标,实现了精神与人格的自觉。其间的道义担当、思想启蒙,直接参与并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既然,这大学生节与中国有着如此深厚的渊源,那我们就绝不能等闲视之了。我们完全可以从传承“五四”精神开始,同时要放眼世界,中西合璧,博采众长,以为社会进步之助推器、世界文明之脊梁。不破不立,我们要适应新的形势,在对本体的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同时,吸纳西方先进观念和技术,以维持文化的代继传承。孔子曾说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因为传统上,中国大学的主流教育模式是一种精英主义的,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知识的精英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器。大学生是青年文化的重要载体,价值观又是文化的核心,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所引起的震动力可说是前所未有的。其价值观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而且关乎到国家、民族、学校教育、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与20世纪上叶“迷惘的一代”相比,当代大学生群体绝不是中国化的“垮掉的一代”。所以国际视野下,大学生价值观念应吸纳新时代的元素,如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对新领域、新情况及其相应的价值标准要能有效地遵从、内化和创新。正是在这个时代的感召力下,这代大学生不仅关注中心,也不忽视边缘;不仅图解构的痛快,更倾向于创造的乐趣;厌恶徒有虚名的形式和毫无意义的重复,倾向生气勃勃的内容和绚丽多彩的差异;不再纯粹拜膜文本,而是自我解读和领悟;不再盲信所谓的真理和权威,而是相信创造与独立;不再被动地继承传统或盲目地反对文化,而是主动地去甄别和选择,从传统中汲取精华为营养,接受现实的风雨和阳光来生长文化;不再祈求彼岸的拯救,而是抓紧此岸的每缕阳光;不再在虚幻的想象中企望幸福,而是在现实的追求中体验幸福。况且,国际大学生节的意义早已经超越了初衷--大学生,是充满着朝气与创造力的群体,是爱心与拼搏精神同时具有的高素质群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是我们今天应有的境界,也是我们追求的一个梦想。那究竟应该用什么来诠释和理解,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精神、道德,以实现这个梦想呢?只能是责任。而且要用用勃兴昂扬、意气奋发的精神风貌,作“责任”二字的道德底蕴和支撑。梁启超也说:“故今日之责任,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公所谓的少年和责任,只能是当下大学生群体当仁不让的责任担当。鲁迅先生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只要脊梁不弯,没有扛不起的山”。而大学生正是“铁肩担道义”的“铁肩”和“脊梁”。这道压不弯的脊梁,不仅是大学生个人的、家庭的,也不仅是社会国家的,更是时代和民族的。参考资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14230503.html

已赞过已踩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